学院首页

如何解决文化礼堂的持续发展问题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 洪艳

更多地让村民参与决策

在媒介的话语权问题上,工人、农民的发言权常常是人们关注之外的。我们在讨论农村的文化建设与传承问题时,也常如此。文化礼堂更多被当作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过程,而较少考虑和加强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农村内部的水平传播和互动传播。

民间故事、民间叙事、民间歌舞、民间手艺等的挖掘和传承,民众自制广播节目和录制影像等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内生性文化生产,更有助于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

对乡村生活的满足感,乡村社区的归宿感,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一方面在参与式的文化生产过程中建立,另一方面也在参与式文化传播中得到放大、播撒和强化。这些乡土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可以塑造村民的地位和自我认同,重建村庄生活的意义,可以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式。

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赋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需要本级、上级组织的规划和设计,更需要过程中村民的参与和决策,需要更多地“赋权”于民。

精神内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文化礼堂要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里的融入既包括开放和使用的日常性,更是指其精神内涵融入到具体的待人、待物和对待自我的行为之中。

比如,基本的道德规范,要与村民的生活细节关联起来,转换成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乡规乡训,让每个乡村的民众从孩子起就接受这些教育,并从中得到归属感和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除了村里的红白喜事、村民大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外,开放一些基础设施,让孩子们放学后就可以去学习、写作业甚至玩耍,在外求学的学生们节假日也可以参与进来;给家庭主妇办一些烹饪、园艺、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的课程,为青壮年开展实用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

文化的传递还需要恰当的符号仪式。仪式将个体融入集体生活的共同体中,对于增进集体情感,巩固群体记忆,整合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村庄历史中感人的故事和人物,许多见证历史的实物和文物,还有许多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术和技能等是更好的代表符号。

有形礼堂与无形礼堂紧密链接

新的媒介技术为社群的聚合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场所,尤其在精神聚合方面,可以建造起无形的礼堂,将留守与离开的村民们、尤其是曾经的亲戚、邻居、朋友在虚拟的社区中重建联系。

比如说建立起每个文化礼堂的官方网站,或者类似于豆瓣网、蚂蜂网之类的小型社区,还有QQ群、微信群等,这对于留住年轻人尤其重要,通过网络的互动式参与,既能突破区域限制,将无形礼堂的空间拓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发布信息、展开讨论,真正实现“赋权”于民;将一些珍贵的村史资料,村民自制的作品,村民的演出等拍照和制作视频,在上面发布。

所有线下活动都可以与线上同时进行,以方便年轻人参与并丰富其内容增强影响力。利用网络空间,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联系延伸出去,将有形的礼堂和无形的礼堂巧妙结合在一起。同时,无形的礼堂还可以连接城市与乡村,更充分发挥“乡贤”、高校、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结合城镇化升级礼堂功能

建议配合城镇化进程,恢复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关注“空巢化”和“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可以在文化礼堂的功能中,多设置一些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内容,让这些人在集体中感受到爱与温暖。

在较为长期的建设目标中,则可与“小城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村因为景色优美、生态自然,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前往居住,日韩还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项目可以将功能进一步延伸,努力恢复农村的人文传统的同时,加大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文化形态非常相似的几个村庄,也可以适当地整合并提升等级,将村级文化礼堂升级为多村级别。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将周边环境治理和美化范围扩大,逐步建立起富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吸引更多人回到家乡建设,解决目前较为严重的“空巢化”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在根本上解决文化礼堂的持续发展问题。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MzNDAyOA==&mid=203058951&idx=3&sn=4b74d1b7b58f24d3ec73ebb589e414a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上一篇:我院两位青年教师喜获浙江省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奖项

下一篇:我院召开201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