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2016年上半年,我院共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11日下午,在杭的两位项目主持人在学院404会议室做了第一场开题报告,并分享了她们的成功申报经验。全院教职工参加了会议。

陈静副教授(博士)结合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形态变迁背景下的受众研究”,介绍了其申报经验。她认为,选题要基于对学科前沿及其发展趋势的充分了解,优秀的选题往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应该抱着虚心求教的心态多向他人请教,不要有一点“灵光”就将其晕染扩大;文献的调查越全面,义理的思考越深入,题目就会越贴切,越严密,越有自己的东西。选题要基于自己的专长,即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在既有成果基础上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善于找寻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使用和完善它。条件成熟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但需要工科背景或跳跃性太大的方法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可以找人合作等其他方式进行。选题确定后应尽早动手写作,完善的写作是清晰思路的表现。申报时应该有信心,开阔的视野,自信的态度,阐述中显示出的强烈兴趣也会是打动评委的关键所在。表格只是形式,个人的兴趣和情味主要体现在文字论证中,但表格中逻辑和细节都需要特别留意。

 

荆亚平副教授(博士)梳理了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现代中国作家域外文学‘选择性接受’及其经验反思”的思考和调整过程,并分享了其申报经验。她认为,选题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论证突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才能拔出众流,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比如现代中国作家域外文学的“选择性接受”,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经验来看,如果不能上升到经验总结和反思的层面,仅做现象分析和梳理,意义不大。反思的立足点若能放在这一基本经验对中国文学历史形态构造的影响,研究其空间地理甚至精神地理的接受图式,就会使课题进入通过现代文学的发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认识世界的崭新视野。另一方面,选题在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还要从课题评审的思考方向入手。比如,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本专业已立项课题的选题倾向性,来总结选题的侧重面。有时要适当考虑国家“宏大叙事”的需要,体现强烈的学术担当和现实关怀,并据此对课题申报书做相应调整。此外,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功夫,不断打磨出一个优质课题,同时也不忽略看似“灵光乍现”的新的选题增长点,敢为人先,勇于尝试申报。

 会议由何华珍院长主持。付琼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主持教育部、国家级项目,是实现学术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契机,对于任何一位学人而言都称得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两位项目主持人满腔热忱,金针度人,如数家珍,其充满新思想火花的发言必将激励我院广大教师再接再厉,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尽早确立更加优秀的选题,尽快拿出更加成熟的论证。

 

上一篇:主我舞台,持我梦想

下一篇:学院启动“相约星期二”系列活动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