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2021年4月16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勇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人’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周保欣教授主持。

刘勇教授以疫情影响之下“人”的反思开展对文学的反思。讲座以“文学是反思的一面镜子”作为引论,“对命运的追问是文学的根本追求”为基石、从现当代文学中八位作家为代表来分析和探讨反思的问题。具体“在京城笔下的边城——沈从文”、“大味必谈,大道低徊——孙犁”、“成也女性,败也女性——张爱玲”、“成也痛苦,败也痛苦——萧红”、“血缘亲还是情缘亲——余华”、“文学与历史的双重结构——叶兆言”、“盲人世界的‘眼’与‘心’——毕飞宇”与“人和文学都生活在日常生活之中——王安忆”分块探讨和反思作家的创作以及带来的文学启示。


刘勇老师谈到在自然环境中人类自我纠错的重要性。在面对病毒侵袭时,除了外部条件的加强和改善,人类应更注重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加强自身的精神健康。刘勇教授以以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代表作《森林的思想》为对照物论争人与自然之关系。

在谈到文学和“人”的问题时,刘勇教授认为“人”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复杂的。从外国作家重视“人是什么”与中国作家重视“人应该是什么”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中外作家作品中对“人”理解的差异现象。刘勇老师认为造成中西方作家对“人”理解的差异在于文化与历史的不同造成。


这次讲座是以不同层次对人的反思进一步深化对文学的思考,包括作家,作家笔下的人物,连接作家和读者的人物形象,都是对人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讲座尾声,刘勇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刘勇教授强调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具备对问题的追问之心,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以及探索精神,做学术研究过程必须具备对任何事物保持疑问的态度。刘勇教授的讲座令在场的学子们受益颇深,从而为同学们今后的文学创作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

讲座结束后,刘勇老师就“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大学中文学科建设”与在座的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学科教师进行座谈,就中文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他认为财经类大学中文学科应该融入主流学科,而不能按照传统的中文学科建设路子走,需要与主流学科保持互动,才能获得生机。

撰稿人:张梅霞 审核人:周保欣

上一篇:追寻红色梦想 品味真理味道——amjs澳金沙门线路党委赴陈望道故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下一篇:“鹅湖新传”学术沙龙第二讲成功举办

关闭

Baidu
sogou